2014 年,我从地方的一所知名外国语大学毕业。 毕业的时候,我在错过了校招的情况下,通过社招拿到了 23 个 offer(工作机会)。 其中有优酷、联想、凤凰、瑞沃迪、大众、央广视讯、意林、新浪微博等,企业规模各异,职位也千奇百怪,有人力资源、行政、编辑、翻译……
我用了半年的时间,面试了将近 100 家企业,做过 50 多份简历。这么一看,拿到 23 个 offer 也不算多。
正是在这样量的积累下,我找工作的技能值暴涨,最后锁定了自己非常喜欢的行业和工作。
迈出了正确的第一步,才有了之后正确的转型,工作两年后的我月收入有 3 万元左右。
1
时间计算法可以有效缓解找工作期间的焦虑。
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 deadline(截止时间),否则人会陷入无尽的焦虑中。面对分工复杂的社会,人容易陷入迷茫和恐慌,对行业和职位不了解,无从下手。
这个时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学会记录时间,把每天活动的时刻表全部记录下来,比如 6:00-7:00 洗漱,7:00-8:00 学外语……
将每天的活动时刻表记下来,连续一个星期,就能总结出自己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哪里,时间用在哪里就会在哪里产生效果。
对于大部分找不到工作的人来说,用在自我放松、逃避、享受上的时间居多,还有就是重复无意义的行为,比如每天浏览相同的网站,检索同样的公司和职位等,其实这些都是很无效的。
当人学会监测自己的时间都花在什么地方时,很容易调整自己的战略布局,控制自己的行为导向,改变精神涣散、迷茫无助的状态。
时间计算法是非常有效的缓解焦虑、增加有效行动的办法。
2
培养不卑不亢的求职态度,比别人做得早,比别人做得多,比别人谦虚。
我在同清华、北大的学生竞争同一个岗位时,并没有因为学历自卑,因为我在大学时做了非常多的有效行动。大学一年级的假期,我就开始进入社会实习,四年下来尝试了许多喜欢的岗位,实习的单位有十余家。大二的时候,我的一篇人物访谈的稿费已经有 7000 元了,我给很多杂志写过人物访谈、广告软文,在培训机构做过外语培训教师等。人的自信是行动结果的累加,这些实践经验让我内心充实、坚定。
很多困难,当你不觉得是个事儿,它们就不是你前进路上的问题。多在社会中做一点,多给自己积累一些经验,做人的底气就足了。
求职成功与否其实和你的学校、学历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,重点在于你做了多少让社会看到的,能让社会相信你的事。
3
信息搜集渠道要一专多能。
目前比较好的职业信息搜集渠道有:智联招聘、猎聘网、脉脉、领英、Boss 直聘等。同时,各大公司会在官方招聘网站发布招聘信息,还有很多专门为行业内部人提供信息的网站,比如给互联网人士提供信息的拉勾网。
当时,我想找媒体方面的工作,就关注了一个叫媒体招聘信息的公众号。现在很多公司都是利用公众号招聘,有时候利用公众号更为便捷、快速,你只需要检索相关领域的关键字或公司名字,基本上就会有招聘认证的公众号出现。
最好是盯准一个网站之后,每天规定自己拓展两三个网站或招聘信息来源,不要过于频繁地看同一个网站或同一家公司的招聘信息,那样是浪费时间。最好是规定每天看哪个,然后几天一循环,否则只是在做重复的无用功。
4
人脉关系维护。
投递简历找工作永远是最笨的一种办法
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,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