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大家都在讨论一个严肃的问题:一个白领三十五岁之后该怎么办?我以前觉得这个问题非常不值得一聊,而且我一直觉得三十五岁只是个时间线,并不意味着什么,直到我自己当上项目经理,公司要求项目经理自己去招聘员工,公司人事经理只负责把关,防止招到学历不够的,也防止有人把亲戚招进来,而且不能招年龄太大的——三十五岁以后的就是年龄大的了。直到这个时候,我突然才意识到那根线并不是凭空出现的。
其实站在招聘者的角度,这个问题几乎不是个问题,因为技术经验发展是有曲线(图 4)的,我大概画了下:
图 4 技术经验发展曲线图
一个人的工作技能将会在其毕业五年之后,也就是二十七岁左右的时候,达到巅峰水平。对于技术出身的职业者,比如码农,工资一般会达到最大值。但是一旦过了这个年龄线,一个人就会迅速出现一种懈怠的状态。
我以前是理解不了懈怠的状态到底是怎么回事,等到我工作了六七年后,再看看周围的人,慢慢就懂了——人们年轻的时候心无旁骛,专心研究技术,经常通宵达旦专研一个小小的技术细节。但是等到了一定年龄,一个人的琐事就会越来越多,今天孩子生病了,明天老人需要去体检,后天开始怀疑人生要去寻找人生的意义,希望多陪孩子、老婆、父母。
人们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,注意力和精力就跟不上了,很多人的身体状态实在太差,自然干什么都有心无力。
我说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处于懈怠状态,倒也不一定是他自己不想做事了,而是因为他身边的事太多,导致太过分心,以至于没法再像年轻时候那样集中注意力,也没法像年轻人一样集中火力在工作上。
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,年轻的时候觉得技术是神圣的事物,这种感觉会随着年龄慢慢消退,直到有一天,你发现技术本身就是技术,最酷的东西其实是钱。这种心理状态的变化,本身也会导致情绪慢慢地失控。我真没见过几个人在三十五岁之后依旧对技术保持极高热情的。
但是钱有一个特性,你太关注它反而可能赚不到,你要是关心那些能带来钱的东西,它不知不觉地就来了。
什么能带来钱呢?通过长期打磨才能获得的技能,比如码农们就赚这个钱;人和人之间的链接,那些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的大 V 就是赚这个钱;一双敏锐的眼睛和强大的内心,比如我以前室友的老乡,辞掉了西二旗的码农工作去回龙观卖串串,一度还不错……
我招聘员工的时候也会考虑一个问题:我招聘个年轻人过来,他有什么问题我可以随便说他,但是招聘一个比我大的大龄青年,他有问题我该怎么说他?当然了,最重要的一点是人才市场资源充足,想找年轻的就能找到。
我经常感叹,我国人力很便宜,中国制造的产品,其中人力成本那一部分占总成本的比例小,这让我国的产品有明显的竞争力。
但是人力充沛,造成的问题也很明显,个体想要工价上去非常困难,因为替代性特别高,这活你不想干,分分钟换别人。这倒是有点像英国当年,宁愿雇用童工,也不雇用童工父母,一家子让孩子养着,简直难以想象。直到英国政府担心国家崩了,才下令禁止雇用童工。由于英国人力太充足,任何一个岗位,在很短时间内就会被抢掉。
每次我看到类似「中国人力成本上涨导致竞争力下降」的新闻标题,心里就五味杂陈,因为作为普通人,最希望的事情就是涨工资,而这种工资的上涨,会毁了竞争力,我们的产品没了竞争力,最终会导致工资下降,真是两难。
这些年,我有个非常不好的感悟,虽然有些让人难以接受:一般的企业如果对员工过度人性化,这种企业往往走不远。走得远的,往往是那种对员工严厉的企业。
我想起一位企业管理者说的话:不要把公司当你家,你家里人可以原谅你各种臭毛病。你是来给公司赚钱的,如果赚不来钱,你对公司就没有价值了,你就可以离开了。
这个时候可能有人反驳说,谷歌不是那样的公司吗?如果你问这种问题,那么你真的需要反思下。全世界有几个谷歌这样的公司?而且谷歌本身有垄断红利依靠,相对人性化。其实美国那边的蓝领们工会多,高科技企业的工会很少,大部分高科技企业加班也很严重。
几年前,有一次跟一个 IBM 流程管理的专家聊天,他跟我说:「现代大企业最关注的是流程,要让企业跟一片热带雨林一样,或者像互联网一样,系统本身具备冗余、弹性,能够自我生长、自我调节,就算企业里管理层失踪了,企业也能运转下去。」这些话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:把每个人变成零件,把每项工作都规范化、流程化,缺了谁系统都能迅速调整收敛并且保证继续运行。
这样的流程设计有两个好处:一方面让你更加熟练自己的工作,一个人工作的熟练度是提高产品质量和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。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防止员工跳槽,工作越单一,在人才市场上就越不好找工作。
一个人成为某项技术专家当然是值得鼓励的事情,但是我们需要了解的是,有些技术运用广度比较大,比如你是安卓方面的专家,在某一个公司工作,将来也可以去其他的公司。但如果你是路由器方面的专家,当你离开那几个大型路由器公司,你必然惨不忍睹。
根据以上的了解,我们就能概括人们到了三十五岁以后为什么难以被很多单位欢迎了:
一、三十五岁以后的人技术能力早就停滞了,或者说毕业五年后技术进步并不明显……
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,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
|